查看原文
其他

水博会 | 沿江专家共议“长江大保护”有效途径

江美美 武汉水务 2021-05-01

昨天(6月11日)

水博会上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

昨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

“武汉市水治理技术联盟”

第二件则是备受瞩目的主论坛研讨会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昨天开幕式的精彩瞬间

在昨天的大会开幕式上,市水务局局长张斐发表致词:

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治水”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务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对于武汉市来说,我们在长江大保护、黑臭水体治理、水生态环境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

最后领导、嘉宾触摸启动球,标志着武汉市水治理技术联盟正式成立。

在随后的主论坛技术探讨交流会,专家以“创新协同、保护长江”为主题,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长江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加强长江流域的综合管理,并探索长江经济带湖泊保护,与长江大保护协同发展的治水思路。

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主论坛上的那些事吧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长 张悦:

深刻认识新时期“水战略”

当前关键环节是节水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治水必须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坚持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

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水是公共产品,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首先要做好的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

一些带有战略性的能源资源,政府要牢牢掌控,但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去做。要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水治理包括污水处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减轻政府负担。


☁☁☁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

研究院院长 钮新强:

抓紧制定城市水系统空间规划

实现流域系统治理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四水共治”,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为此建议:

坚持流域统筹,实现系统治理。按流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坚持“源头减排、流域治理、片域统筹、全域管理”,抓紧制定城市水系统空间规划。

因地制宜,灵活构建灰、绿、蓝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及改造,实现雨水净化和削锋减排;通过雨污分流、末端截污和深/浅地下存储等设施的建设,减少进入水体污染负荷;通过河湖滞、蓄、消、纳,减小内涝及水环境风险。

加强水源地保护与建设,保障城市清洁水源。通过优化长江和汉江取排水口布局,建设高标准应急水源等措施,保障城市供水水质安全。

强化节水意识与措施,建设节水型城市,以节水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城市污水产生量。


☁☁☁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水安全研究院院长 夏军: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还面临巨大挑战

数据显示,经3年海绵建设改造,武汉试点区内计划的288个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面积38.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海绵体 “呼吸吐纳”的功能。

主要成果体现在青山港、东湖港等污染水体水质得到改善;2017年8月24日,武汉5点至6:30,突降暴雨,雨量达113.5毫米(超百年一遇),经拉网式排查,已完工试点项目未出现长时间渍水;2019年5月25日武汉大雨,已无长时间渍水路段。

但结合城市建设,目前在海绵建设监测与监控、已建项目全周期的运维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亟待改进。

同时,按照国家规定,2020年,20%的城区要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2030年要达到80%。距离目标,武汉还需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步伐。

建议加强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的系统思维、系统治理、系统管控的战略规划;要切实加强城市建设的系统监测与监控以及模型验证与定量评估;加强海绵城市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与制度创新,工作要扎实、实际,不能一刀切。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

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曹文宣:

设立“生态补偿基金”

用于支流生态修复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2018年9月24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第24条曾明确指出,“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专家建议武汉市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河流作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虽然是水中的水生生物,特别是珍稀特有鱼类。

但是保护区的管理要求沿岸居民不得在保护区内从事一些有损保护功能的生产建设活动,这就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保护区建设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地区,应当给予合理的补偿。通过青衣江、安宁河、水洛河和藏曲等河流生态修复的案例分析,武汉市应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推广。


☁☁☁


武汉市水务局局长 张斐:

建立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的

武汉治水模式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长江大保护要求以及污染控制、黑臭水体治理、提质增效等具体部署下,武汉市迎来了治水的攻坚时期。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高位推动治水工作。

全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围绕“摸清家底、顶层设计、流域治理、公众参与”全面展开。

摸清家底。以水污染防治、提质增效为主要目的,全面推进隐患排查,摸清排水管网属性、混错接节点、结构性缺陷,构建一张网。并结合排查结果,建立系统评估指标体系。

顶层设计。成立水技术联盟,加强顶层规划,着手专项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强化考核等。

流域治理。以“三河三湖”——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南湖、汤逊湖、北湖为重点,实施流域治理。

公众参与。立足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坚持规划先行,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科学谋划排水、污水、供水等设施建设。要坚持开放治理、市场化治理、社会化治理思路,打破“闭门治水”,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让最先进的技术、最高效的治理模式在汉落地。


☁☁☁


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

供水处副处长 桂轶:

加快构建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市位于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最下游,是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

专家就上海市基本供水情况进行了介绍,强调了实施水厂深度处理的必要性紧迫性,重点讲述了推进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的实施路线。

以上海市为例,以卓越的全球城市为标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按照市领导“全面提高供水水质”的要求,在制水环节加快落实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分区分类制定工程方案,确保区域水量供应安全可靠,出厂水质关键指标明显改善,为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增加幸福感和获得感,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

最后,就供水企业和相关地方政府、上海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分工进行了详细介绍,给武汉水务的供水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


中规院(北京)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

高级工程师 王家卓:

重新梳理并认识城市排水系统

充分做到“收污水”“挤外水”

我国城市建成区内大部分是分流制排水系统,还有部分合流制排水系统和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每种排水体制都不能算完美。当前很有必要对我国的城市排水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和认识。

对于武汉市而言,应在充分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借助当前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的政策东风,充分做到“收污水”“挤外水”。

对分流制排水系统进行雨污混错接改造,并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对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溢流污染控制,从而助力打好当前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主论坛上专家演讲内容

小编就说到这里了

后续将继续跟踪报道

要想了解更多内幕

请随时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